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

秉承岭南画派前辈"走出去"的开拓精神,《岭南画学--广州美术学院教师中国画作品展》将在新加坡展出

《松壑鸣泉》 纸本设色 梁世雄

《江邨清晓》 纸本设色 陈金章

《潮州西湖》 纸本设色 张彦

由广州美术学院、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岭南画学--广州美术学院教师中国画作品展·新加坡站》4月8日将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岭南画派在其发展历史上与新加坡渊源深厚,岭南画派前辈们都曾到新加坡写生和举办画展,对于传播岭南艺术和中国文化有重要的影响。这次展览追寻关山月、黎雄才等前辈的足迹,弘扬"岭南画学"的精神。旨在反映广州美术学院老艺术家和骨干教师在中国画艺术的思考与实践,呈现岭南地区艺术家中国画创作的面貌。

展览筹备期间,记者采访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梁世雄先生、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教授,通过他们对岭南前辈的点滴回忆以及对"岭南画学"的诠释,梳理出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的学术脉络以及探讨艺术家"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运成

梁世雄:"走出去""请进来"是岭南画家的传统

广州日报:这次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作品整体"走出去"办展览,您有什么感想?

梁世雄:"走出去"展览交流一直是岭南画派画家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关山月、黎雄才两位老先生和国画系老师们多次去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举办展览,推动了岭南中国画在域外的传播。1991年,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陈章绩、周彦生的《中国岭南画派六人画展》在新加坡举行,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当地的收藏家协会的群体大部分是有身份的医生、律师,他们非常喜欢收藏岭南画派的作品。展览期间,关老要求我们出去写生,后来还准备搞一个新加坡写生展,种种原因没有举办。

当时,关山月、黎雄才两位老先生出境是需要文化部批准的,但我们出去交流还是很频繁的。1989年我和黎雄才先生去日本,参观、考察东京艺术大学。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出来接待,这很难得。我们在他们的课室参观,发现他们的学生都在临摹我们的敦煌壁画的复制品。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很认真,半年才临摹一张,足见用心!

关老、黎老两位老先生到生活中去所表现的对艺术的执着和顽强精神,一直影响到我们几代人。有一次,我陪黎老在日本海边写生,当时十级风浪,我站都站不稳。黎老还爬上海边的灯塔上勾速写。陪同他的人吓得胆战心惊,害怕出事。

广州日报:作为老一辈艺术家,长期从事教学第一线,您如何看广州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区别于全国其他院校具有哪些自身的特点?

梁世雄:改革开放后,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很多过来进修,黎老有时亲自给他们上课。那些学生说,在香港很少能看老师做示范,而广州美院的老师因为经常外出写生,手头功夫过硬,随手就能画给学生看。这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特色。我带学生在黄山写生时,当时安徽有个学校的学生也在,他们的老师就待在宾馆里,让学生自己去画。所以那帮学生天天都跟着我,看我画画写生。

关老、黎老思想开放,在教学和创作上,我们不单"走出去",也"请进来"--当时全国著名的老一辈画家几乎都被请过来广州美院讲课、示范。潘天寿、陆俨少、李可染、李苦禅、黄胄、叶浅予等。中国画教学光讲是没有用的,一定要看老师动笔才有收获。

张彦:讲得天花乱坠的口号,不如实实在在地做点实事

广州日报:作为这次画展策展人之一,您谈谈此展的缘起和展览具有什么特色?

张彦:这次展览响应国家号召"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广州美术学院追寻岭南画派前辈的足迹,秉承老一辈艺术家勇于开拓的优良传统,组织了一批中国画优秀作品赴新加坡举办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弘扬"岭南画学"的精神,让中国画学院教师的创作成果"走出去"。

这次展览包括了广州美术学院所有院系从事中国画创作的教师群体,足以体现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的学术脉络以及代表当前的整体创作水平。包括了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等先生的精品力作。同时,一大批青年老师--岭南后学的参与,体现了一种传承。我认为,讲得天花乱坠的口号,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做点实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并对于岭南后学的带动和支持,是我们中国画学院在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次的作品基本以与教学体系相关的创作为主,每个老师以最好的状态,拿出代表性作品来参展,尽量在多元化的状态下体现个人的特性,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

参展的作品根据场地需要,全部以传统中国画的卷轴形式来展出。我认为,卷轴是最能代表中国绘画的装裱形式,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在保管、储存、运输等方面都非常科学。

广州日报:如何理解"岭南画学"精神?它和岭南画派前辈提倡的"融合古今,折衷中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张彦:"岭南画学"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的一大亮点。它不单单是岭南画派的问题,在精神层面,是折衷中西,勇于创新、勇于改革。同时,对传统的精华全面接受和传承。这次以"岭南画学"的旗号走出去,也是对岭南老一辈艺术家的一种尊重,一种敬礼。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方面在全国艺术院校的确有其独特的一面--注重生活,表现生活,这是关老提出的艺术理念,影响至今。我们作品具有鲜活的生活特质和时代精神,我办公室挂的一幅关老的书法"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关老还有一句话:"不动就没有画"。言语朴实但很有深意--不走进生活,不贴近现实,不可能出感人的好作品。这几年我们在教学中贯彻和推动这种理念。

广州日报:您较早就走出国门采风交流,回过头来反观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什么感悟?

张彦:坚守民族优秀传统,是一个文化人的责任。走出国门,可以看到很多西方优秀的绘画,以此作为"镜子"来观照自己--"走出去"才知道我们中国绘画伟大在哪。我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地游历,看的东西越多,感悟越深。越觉得我们传统文化的伟大,而且具有独特性和优秀的科学性。当年张大千在法国展览,请毕加索去看,毕加索看后说道:"谁是张大千?"--言下之意,那时候张大千的绘画状态模糊,没有自我面貌。而当下艺术界的状态也是如此,模糊不清。我认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远远不够。作为现阶段中国画学院的负责人,我有责任让每个老师在民族文化上有深刻认识,提高民族自信。所以我们要进行一系列举措,包括走出去办展览。同时,支持老师个体出去办展览,使每个老师成为一个发光体,照耀和影响周围的学生。

本文标题: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 - 文化
本文地址:www.jrkynews.com/culture/15286.html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