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韩"戴,家人眼中的韩复榘竟是这样的

核心提示:韩复榘从来不坐人力车或轿子,爬泰山也是自己一步步爬上去,他认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事就是人拉人、人抬人。

3月19日上午,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名家讲名人"系列讲座继续开讲。韩复榘之孙韩宗喆分享了《你所不知道的韩复榘》,梁漱溟之孙梁钦宁则介绍了韩复榘支持梁漱溟在山东进行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的情况。八十载春秋变换,老楼迎故人,可起故园情?

"关公战秦琼",哭笑不得的标签

3月19日,济南大明湖畔,奎虚书藏楼。这座建成八十多年的老建筑迎来了一位陌生又熟悉的客人。

韩宗喆,韩复榘之孙。这座楼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88年,韩宗喆就曾陪同父亲和叔父来到这里,探寻韩复榘主鲁的历史遗存,这座楼正是韩复榘任上所建。

那次来访,奎虚书藏楼还是山东省图书馆的主馆。听着阅览室里沙沙的翻书声,凝视着楼下石碑那句"时省政府主席韩公励精图治,于政化之原,文教之本,尤在属意",自然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故园依稀,那一刻,韩宗喆对祖父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缘分才刚刚开始。29年后,韩宗喆再次造访奎虚书藏楼。这一次,应山东省图书馆之邀,他终于有机会在祖父工作和生活八年的山东省城,在这座饱经沧桑的老建筑里,气定神闲坐下来,面对面地和山东父老分享他所知道的韩复榘。

韩宗喆并没有见过祖父韩复榘。幼时,包括其父韩子华在内,家里的长辈们也很少对他提起韩复榘的事情。可是,"韩复榘后人"的标签显然不会因刻意低调而淡化。

这种特殊的标签在"关公战秦琼"的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韩复榘能在众多民国地方大员里脱颖而出,被世人记住,这段著名的相声"功不可没",而韩复榘"没文化"、"瞎指挥"的形象也由此而来。

相声中,韩复榘给其父做寿,其父说一口山东话,闹出了笑话。"这段相声显然是编造的,首先韩是河北人,不会说山东话。而且韩父1925年就在北京去世了,韩是后来才出任山东省主席的,何来做寿?这段相声是解放前的老相声,原来说的是山东督办张宗昌,后来才被张冠李戴。"尽管经常在不同场合辟过谣,可这回讲座又提及时,韩宗喆还是有些哭笑不得。

"关公战秦琼"几乎成了韩复榘的代号,也给这个家族带来了不少谈资和苦恼。韩宗喆回忆:"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第一年,我弟弟考上研究生,他到学校去报到。负责签到的老师看了看名册,笑问:'关公战秦琼?'我弟弟也笑了,答'是'。据说,此前学校就是否录取韩复渠的孙子这个问题,专门开会进行了研究,所以给这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类似的事情,韩宗喆已见怪不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韩家后人多多少少都吃过这种苦头。"因为家庭原因,最起码亲属们入党、参军是受限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在大学里是全班最后一个入团的。"这种情况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了彻底改观,韩宗喆坦言。

饮食少有山珍海味,人称讲求平等

在别人眼里,韩复榘是大军阀、土皇帝,可在家人眼里,他是个不像官的官。不苟言笑、生活简朴,操着将军的心,过着大兵式的生活,家人也并没有因他的显赫身份沾到多少光。

韩宗喆的父亲韩子华曾回忆一段自己的童年往事。当时,韩复榘吃饭很随便,单独吃饭,两菜一汤。家里人吃饭,基本是猪肉、牛羊肉和时令蔬菜,很少吃山珍海味。有一次韩复榘着儿子韩子华去青岛,青岛市长设宴招待,其中一道是红烧鱼翅。那时韩子华才十岁,从没见过,更没吃过鱼翅,就忍不住问这细细的、像粉条的是何物,弄得满堂大笑。韩家的伙食可见一斑。

韩复榘个人的生活其实亦是如此。他烟瘾很大,但只抽软装的大号哈德门牌香烟。这种烟是一种很大众的烟,当时有钱人都吸那种罐装的好烟。韩宗喆分析,"吸这种廉价的烟也不是出于节约,可能是在长期的军旅生活中养成的习惯。"

据他透露,韩复榘吸烟的手势也很特殊,不是夹着烟,而是用拇指和食指握着烟,烟头向上翘,吸烟的姿势看上去很笨拙。"为什么要这样吸烟呢?因为吸烟在西北军是明令禁止的,经常检查官兵的手指,如果发现手指有熏黄的痕迹,就会受到处罚,甚至打军棍。韩一直保持着西北军当兵时养成的习惯。"

即使在称谓这件小事上,韩复榘对子弟的约束也堪称严苛。据说,韩复榘从来不坐人力车或轿子,爬泰山也是自己一步步爬上去,他认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事就是人拉人、人抬人。"韩严禁家中的仆役称呼主人为老爷、少爷,于是我父亲他们兄弟三个分别被称为大学生、二学生、三学生。韩有一次听到一个仆役管我爷爷的二哥叫二爷,当时就很尖刻地训斥了他:'你就这么爱当孙子吗?'从此二爷就变成了二先生。"韩宗喆笑着说。

有一点,韩宗喆算是"沾"了祖父的光。"他表情刻板,不苟言笑,几乎没有任何肢体语言,他说话一急就有些口吃,因此说话很慢,很简短。"韩宗喆打趣说,自己和父亲似乎是继承了这个毛病,说话一急一快的时候也容易口吃。

只求"真实"二字,是非由世人评断

韩复榘是民国时期很有争议的人物,"关公战秦琼"、"大老粗"、"不战而逃"、"不抗日",这些脸谱化的旧军阀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可是韩宗喆却从父亲、叔叔那里了解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祖父。他认为,有责任让人们了解更多面的韩复榘。

不过,对这些"脸谱",在讲座中,韩宗喆并没有急着去"漂白",而是用直接的例子来说话,孰是孰非交给听众自己判断,鲜有主观的评价。

比如"大老粗",他会介绍韩复榘的家世:"韩复榘出身书香门第,旧学颇有根底。"然后,会拿出韩复榘受冯玉祥之命,亲自撰写的滦州起义纪念碑碑文,以及存世的韩复榘书法照片。

比如"不战而逃",他会图文并茂地展示从日军踏上山东土地,到韩复榘弃守山东,三个月间,以有限兵力所做的种种军事抵抗:血战德州、济阳遭遇战、千佛山白马山备战……是否"不放一枪",自有公论。

比如"不抗日",他会念出当年韩复榘给妻子写的绝笔书,会陈述全面抗战后,韩复榘下令日本领事馆侨民三日之内撤出济南的往事。

韩宗喆有个习惯,多数情况下,称呼韩复榘为"韩先生"、"韩"、"先生",鲜有用"我祖父"、"我爷爷"的字眼。对此,韩宗喆有番精妙的解释:"直呼其名显得对长辈不尊重,要是称'我爷爷'、'我祖父',岂不有招摇过市、翻案之嫌?那样别人听我说话,自然觉得会有溢美之词,不敢轻信。"

"功则功,过则过",韩宗喆丝毫不回避韩复榘当年犯下的错,坦言韩复榘断案主观武断,感情用事,三言两语,粗枝大叶。事实上,韩宗喆及父亲韩子华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愿以韩复榘后人的身份,向韩复榘主鲁期间受到不公正处置,受到伤害的人及其后裔,致以最诚挚的歉意。"

新中国成立之初,董必武书面批示:"韩复榘抗战不力,但终非奸逆",同意将北京的韩家房产归还,展示了人民政府对韩复榘的客观评价。

"不是翻案,也没有什么可翻案的,只是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已。"真实,是韩宗喆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干了一辈子医生的他,如今做韩复榘研究,又何尝不是在治愈一段存在痼疾的人物史?

视野回到大明湖畔。

这座奎虚书藏楼是当年韩复榘下令拨款重修的,一砖一瓦还保存着当年的格局。韩宗喆身旁坐着的梁钦宁,则是韩复榘的故人梁漱溟之孙。在梁钦宁发言时,韩宗喆几乎目不转睛望向他,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1937年到2017年,从韩复榘、梁漱溟到韩宗喆、梁钦宁,穿越整整八十年时光的凝望。明湖晓风,奎虚唱晚。正如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文/片 张九龙 壹点号"风华齐鲁"原创)

本文标题:张冠"韩"戴,家人眼中的韩复榘竟是这样的 - 搞笑
本文地址:www.jrkynews.com/fun/4058.html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