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亲切地称为"万婴之母"

最美人物

她的手机里,存着许多像"箱13"这样的特殊联系人,这些来电铃声,就是她赶往救治患儿现场的"集结号"。35年来,因为有她的呵护,每年有1600多名危重患儿重新绽放笑容。她,就是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护士长陈玉瑛。

懂"婴语"的"万婴之母"

新生儿病房,暖箱病床一字排开,里面躺着呱呱坠地便遭受病痛折磨的婴儿。暖箱内经过了特别设计,婴儿裹着的粉色被单被做成了少见的鸟巢状。"这是陈玉瑛护士长的发明,鸟巢状的包被如同妈妈的子宫,婴儿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温暖。"一旁的年轻护士刘顺英说,护士长就是这么神奇,她能读懂婴儿的需求。

儿科病房常是哭闹声一片,但这些啼哭经过陈玉瑛耳朵,却能转换成婴儿说出的一句句话语。"哭哭停停是饿了,哭声急促的是呼吸困难……"从事儿科护理30多年的陈玉瑛有个习惯,只要有空,都会把病房里的孩子抱一抱,"别看宝宝不会说话,但他们会用啼哭表达,婴儿大都有皮肤饥渴,有些啼哭不一定是饿了或是难受,而是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爱抚。"话语间,一个婴儿突然烦躁哭闹,陈玉瑛过去一手轻轻托起婴儿的头,一手轻抚其脊背,孩子很快安静了下来。

在扬州,陈玉瑛被人们称为"万婴之母"。几十年来,只要是患儿病情需要,不管白天黑夜,上班下班,陈玉瑛都是随叫随到。有一次,陈玉瑛一天同时接到苏州和淮安两家医院的会诊求助,为了抢救小生命,早上7点陈玉瑛出发去了苏州,到淮安的会诊结束时已是第二天凌晨2点,但她坚持连夜返回。早上7点半,陈玉瑛精神饱满准时出现在病房里。

享誉业内的"神针护士"

新生儿的血管细如毛发,而且皮肤黏膜又特别薄,传统的钢针静脉穿刺留置效果不佳,不仅患儿痛苦,还容易影响血管发育。10多年前在参加业务研讨时,陈玉瑛注意到有一种留置针新技术正在推广,经过反复吸收改良,她成功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儿科临床护理。这种留置管植入患儿体内不仅可留存半年之久,而且药效速度比传统输液快了近50倍,对于命悬毫秒之间的新生儿救护来说,陈玉瑛的这门绝技极大提高了患儿生存率,填补了省内相关技术空白。

南京一家大医院的一位早产男婴,由于出生后长时间输液,额头、脚等处已无法再扎针,生命危在旦夕。南京医院请陈玉瑛会诊。当陈玉瑛熟练地将输液导管植入患儿体内,为男婴接受输液治疗打通"生命通道"时,在场所有的儿科同行都鼓掌以示敬意。

陈玉瑛把看似简单的扎针练到极致。如今她已熟练掌握了周围血管动静脉换血、下肢静脉穿刺、股静脉留置针、腋静脉留置针、新生儿气管插管等一系列儿科高难护理操作,特别是新生儿静脉穿刺,陈玉瑛屡屡受邀急赴各地会诊施展这一"神技",成为儿科领域公认的"神针"护士。

到处有亲戚的"编外家属"

陈玉瑛的手机上存着许多奇怪的号码,都是以"箱"或者"床"加一个数字组成。陈玉瑛解密,这都是患儿家属的电话,之所以这样留存,是为了给自己提示患儿的病情,以方便和家属沟通。一天,陈玉瑛接到了"箱13"的来电,电话那头的家长焦急万分,原来她的孩子出院后又得了肠套叠。陈玉瑛一听孩子病情紧急,叫对方立即送医的同时,又帮忙联系好了挂号、拍片等。因为准备充分,孩子一到医院立即就诊,很快转危为安。

有一次,陈玉瑛接到一个自称是老乡的来电,说孩子在扬大附院住院,可住院费差一万元,打听到老乡陈玉瑛在医院,想借点钱。一见面,陈玉瑛才发现不认识这个"老乡",可觉得孩子病情不等人,还是立刻取了一万元交给了他。事后这位家长还钱时感慨道,听人讲只要说是陈玉瑛的老乡,陈玉瑛就会帮忙,没想到是真的。

" 儿科护士就是患儿的'编外家属',自家孩子病了,能用上的劲自然都要用上。"对于很多人冒充是自己老乡、亲戚,陈玉瑛说非常理解,"人都有无奈的时候,而如果这时我被人需要,不正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吗?" 本报记者 张 晨

本文标题:她,被亲切地称为"万婴之母" - 亲子
本文地址:www.jrkynews.com/baby/5850.html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